快乐钢琴:我们不应捡了“琴”而丢了“心”
时间:
2018-08-05 14:12:21
阅读 174
次 作者: 上海柏通琴行
心然(3岁3个月又25天),爸爸活了五十多年从未听说有“快乐钢琴”。现在有了,咱家有“戏剧性童话式”就有“快乐钢琴”。
练习《新大陆交响曲》吗?
“啊!天鹅说,新大陆太美了,它要飞回去把小伙伴们都接过来,可是天鹅有那么多的小伙伴,它一次只能带一个,该怎么办呢?”
“没关系,妈妈,天鹅的身体非常强壮,它可以来来回回一趟趟地飞呀。”于是,弹钢琴就成了天鹅飞向《新大陆》。
遇到弹得不够好的地方妈妈就喊:
“啊呀!不好啦!瞧这天鹅的翅膀(手形)歪歪斜斜的,把小猴子掉进大海里去啦!”
“妈妈,你放心,天鹅会游泳的,它马上改正错误,把小猴子救上来。”
伴随着童话想象,我们的好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弹奏,直到把你所有的动物玩偶全部“完美地”接到“新大陆”。你一扭头,“妈妈,天鹅飞得很轻松,它一点都不累。”
现在练习《班卓琴手》:
妈妈抢着说:“我是小蜜蜂,我要当琴手,我是‘蜜蜂琴手’。”
你不甘示弱:“我是天线宝宝,我要当‘天线宝宝琴手’。”
“我是小企鹅……”
“我是流氓兔……”
“我是……”
最后,只好用“剪刀、石头、布”来决定哪个小动物先入选。接下来,你反反复复练习,让一个个小动物都成为合格的“琴手”。
练习《火车》,“我是火车司机,大家上车吧,一共有多少乘客呢……”。每弹奏一遍,就是上一个乘客;
练《侏儒舞曲》,“小矮人走不动啦,让我们把他们一个一个地背回家吧。”每弹奏一遍,就是背回去一个“小矮人”;
练《公主舞曲》,“不好啦,不好啦,小公主迷路啦,让我们帮她一家一家地找爸爸妈妈吧。”每弹奏一遍,就是找一户人家。
如此练琴,世上绝无仅有。
人们从没想过,练琴乃是“练心”。为了练琴,把孩子的心练苦了、练小了、练萎缩了、练木纳了,练得见了钢琴就怕、就恨、就想砸烂它,练得见了老师就害怕,见了钢琴就成傻瓜,这样学琴,又有什么意义呢?
练琴,要练想象、练智慧、要把心练大了、练活了、练舒展了、练得连最最枯燥的弹钢琴都能活泛起来,这样的孩子还会怕什么呢?只要不是靠钢琴养家活口,弹得好不好,好到什么程度都是次要的。
我们决不会捡了“琴”,丢了“心”。
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,谈上海儿童的“学琴现象”。徐教授说,目前上海市区,光是学习钢琴的儿童就有十万之众,学习其他乐器的人数加起来就难以计算了,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现象。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对孩子进行艺术素质教育,结果为了考级,素质教育成了应试教育,审美教育成了审美疲劳;原想让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可以在未来扩大交往,现在整天练琴反倒成了交往自闭;原是想掌握一门技术,现在反而成了束缚。许多家长认为“天才出于勤奋”,“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等于天才”,不知不觉中反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特长。这位徐教授希望家长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。
爸爸妈妈十分赞同徐教授的意见。推而广之,岂止是学钢琴,学数理化,学外语,学任何一项课内课外的技能知识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,都可以适得其反,都可能让人“技术上去了,胃口倒掉了”。
把平淡的生活编织成跌宕起伏的戏剧故事;把“痛苦钢琴”改造成“快乐钢琴”,这是妈妈的发明。至于妈妈付出多少?我们收获多少?上帝知道。